与恐山会面 / 恐山ル・ヴォワール

【恐山アンナ】恐山ル・ヴォワールを歌ってみた【マンキン復活】 – ニコニコ動画

【恐山アンナ】恐山ル・ヴォワールを歌ってみた【マンキン復活】(bilibili)

起因

这篇算是个随笔,随便讲讲。先从我自己的视角开始讲这些事情吧。

大概 2012 年的时候,看 B 站上有人推荐优秀的翻唱合集,误打误撞碰到了这首歌:「恐山ル・ヴォワール」。当时还不太懂日语,还没搞明白这曲子原唱是怎么回事,但 B 站上面很多弹幕都在讲这首歌原作故事《通灵王》非常感人。

到了大三的暑假我搞了个 Nexus 7 平板,于是把《通灵王》原作漫画下下来开始看。当时还是从 emule + 迅雷离线一口气下到 22 卷左右。虽然带着些心理准备,但花了几个晚上看到了原作 19、20 两卷(恐山篇)的时候还是趴在被窝里哭得根本停不下来(隐约记得及二天还约李老师去逛三好街困得不行)。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漫画到这里是个很好的结尾,虽然有些突然但对人物的刻画并不突兀。漫画到第 20 卷名字也叫作「エピローグ」尾声。这里的剧情大概是男主为了救人答应要退出比赛,前面很多努力就这样前功尽弃了,这时开始回忆男主和女主相遇时的故事,这段故事正是“恐山篇”。作者武井宏之这段故事描绘得非常完美,让我觉得男主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不奇怪。后面又继续出了好多卷反而有种编辑强行续命的感觉。

恐山篇(19、20)两卷出版的时间正是 2001 版动画烂尾完结的时间

恐山篇之后的漫画我也没有继续看下去。感慨这个短篇真的是看过的作品里质量相当高的一部,即便没有前面任何铺垫这也是质量极高的漫画。我个人是极其推荐的。即便后面想补,每次试图看到这里眼泪就止不住得流。

虽然记得这首很好的曲子和很好的漫画,当时距离今天也已经十年了。朋友一直不推荐这部作品的动画,因为明显烂尾。所以后面突然听说这部作品要重新动画化还是有些震惊。2021 年的时候新动画播出,前几集的时候问又去问朋友这部质量怎么样,得到的答案是,节奏飞快,质量微妙。当时还是没有去看。

去年(2022)年底疫情宅家的时候又想找点长篇动画看,看到网上纷纷评价新动画里面恐山篇处理极其优秀。终于开始从头补,花了些时间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新动画完全就是为了恐山篇而诞生的。再后面甚至意识到,这后面作者、声优们的一切努力,从这首歌作为起点,可能都只是为了让这个优秀的短篇部分展示在荧幕上。而新动画也确实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给几乎所有人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走到了属于作者不完美但也不错的结局。

来自 https://bgm.tv/ep/1053477 的网友吐槽

而今年因为自己的原因换工作,正好有一个月左右修整的时间,本来想留一周去种子岛但没去成,想了下就把目的地改成了青森,去了在日本第二想去的地方——恐山。

旅途

端午节陪几个同学在关西玩了几天之后直接坐新干线从京都北上来到青森,修整一晚上之后从青森出发乘坐青い森鉄道前往むつ市的下北駅。去往恐山巴士的发车时刻表与电车是匹配的,从车站出来之后左手边就会看到前往恐山的巴士就在下北駅前等待出发。

恐山作为日本三大灵山,有很多人会因为佛教的原因过来参观。我发现大多数游客都是中老年人,像我这种圣地巡礼的人估计并不多。为了方便旅客,上车的地方会售卖往返乘车券方便找零。另外电车站出来会有 coin locker 方便旅客存包,但位置有限先到先得。

上山的巴士差不多全程要 40 分钟,在上山路上有一站叫“冷水(ひやみず)”,司机会在这里停车让车上的 乘客下去尝一下这里非常美味的山泉水。传说“1杯飲めば10年、2杯飲めば20年、3杯飲めば死ぬまで若返ると”。注意下山是不会在这里停的,推荐大家下车去试一下。

车到终点后到达恐山休憩所。建议可以先往回走一点,到地图右边的“三途川”。这里有一座太鼓桥,由于桥太老因此现在已经不让人直接走了。另外从恐山休憩所到太鼓桥中间路上看火山湖的景象也比较震撼。

回到恐山菩提寺的入口,寺院外左手边有“六大地藏”。入口正常买票就可以进入恐山菩提寺境内了。

动画中对寺院内部的描写并不多,基本都只集中在“山门”部分。上面印着“灵场恐山”的字样。

整个寺院区域其实还有几个温泉,有些温泉可以混浴,但我当天没带毛巾就没敢进去。继续往里走就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火山岩地貌,也是这里被称作“地狱”的原因。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石头在向外喷出气体。

走到最里面可以看到动画中同样出现过的宇曽利湖的景色。

走完一圈之后其实发现恐山寺院里面的区域并不算很大,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逛完。但里面的景色确实比较有特点。有兴趣的可以考虑花点时间去泡免费的温泉。中午可以到正门外面的食堂吃饭。之后坐返程的巴士就可以回到下北车站了。

总结来说,动画里真正对恐山这个地方的描绘并不多。我自己这次来恐山感觉作为游客的心态更加被满足,看到了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我非常的开心。而这次旅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终点,来过之后能够让自己之前对《通灵王》这部作品的情绪画上一个句号。

总结 – 另一个视角

一直感觉新的《通灵王》动画就是为了恐山篇能够在屏幕上出现,所谓“为了这盘醋包的饺子”。我觉得这里正好可以换一个视角,看看恐山篇动画到底是如何一点一点走到观众面前的吧。

  • 1998年6月,武井宏之的《通灵王》漫画开始在周刊 Jump 上连载。
  • 2001年7月,旧版的《通灵王》动画开播,恐山安娜的声优林原惠演唱了里面绝大多数的主题曲
  • 2002年5月,恐山篇部分的单行本第19卷发售。
  • 2002年9月,TV 动画以几乎腰斩的方式完结。
  • 2004年8月,漫画腰斩停止连载。
  • 2010年3月,V家P主かぴたろう在nico上发布了初音未来演唱的歌曲「恐山ル・ヴォワール」,歌词完全使用原作中恐山篇的诗句。武井宏之在 Twitter 上盛赞了这首歌并表示如果有机会把恐山篇动画化,一定会用作片尾曲
  • 2011年10月21日,nico 上出现了一个以“恐山安娜”为 ID 对前面初音歌曲的翻唱投稿,纪念漫画连载恢复,也就是这篇 Blog 最开头的链接。发表10天播放量超过70玩,这首歌是2011年的nico翻唱视频播放数量冠军(因为真的是“翻唱”初音的曲子)。
  • 2011年11月,林原惠发文承认了上面那个视频是她本人唱的,也介绍了一些歌曲背后的小故事。
  • 2018年3月30日,林原惠的第14张专辑 Fifty~Fifty 发售,作为商业CD首次正式收录了林原惠(恐山安娜)演唱的「恐山ル・ヴォワール」。
  • 2020年6月,官方宣布新版本动画制作决定。
  • 2021年4月,新版动画正式开播。新作动画除男主外其他全部角色都保持了与20年前版本一样的人选,实属难得。也有说法表示这正是新作动画拖了很久才定下档期的原因
  • 2021年11月,恐山篇部分(30~33集)试映及正式放送反响热烈,第33集的片尾曲使用了林原惠演唱的「恐山ル・ヴォワール」。
  • 2022年4月,新版本动画52集正式完结。

正是这二十多年发生的这些事情让我相信,大家可能真的只是希望恐山篇能够顺利动画化,能够以它本来该有的姿态来到观众的面前。

所以这也算是安利这部漫画、这首歌的一篇 Blog。纵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长篇动画已经毫无吸引力,但只论恐山篇的剧情,不论漫画、还是歌曲,都还是极其优秀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听完林原惠的这首歌。

当然,因为这次游览起因是换工作。这对我个人来说也算是一个人生阶段的终点。

Reference & Useful Links

为 HDR 显示设备导出照片

本文建议使用 Chrome 浏览器观看。本文建议使用 PC / 苹果设备观看。

本文用 HDR 显示设备观看效果更佳。

想了好久标题怎么取,因为 HDR 这几个字在摄影领域早就有了自己固有的含义。本文并非介绍不同曝光设置下的照片堆叠的处理技术,而是介绍如何让自己拍摄的照片在新一代 HDR 显示设备上充分利用显示设备的高动态范围获得更好的显示效果

为 HDR 显示设备导出的 AVIF 图。目前由于 HDR 照片生态仍然不完善,并非全部设备可以正常查看这张照片。
通常 Chrome 可以准确显示(包括 HDR 和 SDR 显示器)。用 Firefox 查看会明显偏暗,一些 Android 手机看颜色可能是错误的。
这张是常规的 SDR JPEG 图片

背景

最近 Nikon Z8 发布,B站上有个评测视频【我路过这个世界并截下一帧 |尼康Z8评测 |4K HDR】。评测里面大量展现了雪山、银河等高光比场景,虽然我只有个 500nit 的 iPad mini 但苹果还是有一定的 HDR 展示能力,看起来效果确实不错。视频出来那两天这个评测让我周围不少同学都说想从索尼换门到尼康。

但是,转念一想……

我尼康也用了快十年了,我 10 年前买的 D750 就已经有了一块 14 bit 的传感器,那么我拍摄的照片理论上完全可以支撑起 HDR 10 bit 多出来的色深的。想了想我也拍过雪山(虽然菜),如果真的有个 HDR 显示器,我照片肯定能够展示的更好看。那怎么才能把 RAW 导出成 HDR 显示器能看的格式呢…… emmmmm 到了知识盲区了(有空再想)

带着这样的反思,又过了一周,正好看到新闻(其实是四月底)说,Adobe 最近更新了 Camera RAW 支持 HDR 编辑了,但 Lightroom 还没支持。这看起来正是我需要的东西,所以我就 Follow 了一下文章流程,导出了 HDR 照片。

我办公用的设备和 PC 都没有 HDR 显示器,我只有个索尼 4K 电视支持 HDR 输出。另外有 iPhone SE (2nd gen) 和 iPad mini 6 自带的屏幕最亮只有 500 尼特,算是个残血版本 HDR 屏幕,可以用来验证。

生成照片的处理流程

下面的流程在一台 SDR 显示器的 Windows 10 操作系统下完成

如上图,在 Camera RAW 的设置中启用 HDR 支持,然后重启 PhotoShop 重新打开后,可以看到编辑器多了一个 HDR 按钮,点击之后直方图右侧会多出一段 HDR 亮度的内容

我只有 SDR 显示器,所以这时候编辑 HDR 范围的内容会看到这部分内容是被 Clip 掉,但可以通过勾选下面的“可视化 HDR 范围”来查看这部分的亮度信息

Camera RAW 的常规功能这里就不介绍了,处理之后我只需要保存 HDR 格式的图片,不需要通过“打开”导入到 Photoshop,这时点击右上角的按钮保存即可。

导出图片的界面,先关注红色框的内容,需要勾选上 “启用 HDR 显示器” 才能选择 HDR 色域,可以选择的包含 P3 和 Rec.2020,这里我选择了最广的 Rec.2020。

然后是蓝色框里面的格式选项。按照 Adobe 的介绍看起来 AVIF 是目前对浏览器兼容性最好的 HDR 照片格式。我的目标就是把照片导出到 Blog 里面给大家看,所以选择 AVIF 是最合适的(找不到 AVIF 图片查看器?拖到 Chrome 浏览器里就行啦)。JPEG XL 浏览器支持不算太好。其他的 TIFF / PNG 虽然一直就支持 16 / 32 bit 深度,但缺乏色域描述,主要还是用来编辑的中间格式而不是适合直接观看的格式。

导出之后就可以看到开头展示的图片效果了。

效果统计

让身边有 HDR 显示器的同学帮忙试了下效果

  • AVIF 文件很多地方都没法看,目前还是推荐用 Chrome 浏览器查看。
  • Firefox 完全没法看;
  • Chrome 兼容性还不错,但并不完美
    • Windows 上面不管是 HDR 或者 SDR 显示器,显示效果都没有问题,Chrome 会自动在 SDR 显示设备上把 HDR 内容 Fallback 到 SDR 色域上
    • iPad / iPhone 上面的 Chrome 浏览器都可以准确显示,不过我的 iPad / iPhone 最大亮度只有 500nit,图片中第三档以上的高亮(上面可视化时紫色区域)会有 Clip 的效果,其实不是很完美。
    • 如果苹果设备配备了 XDR Display(比如新的 12.9 iPad Pro 或者 2023 款 Macbook Pro),那么可以非常完美地看到 HDR 效果。

再进一步——视频?

其实我还有个 HDR 显示设备——五年前买的索尼电视 X9000F,但它上面只有 Apple TV 能输出 HDR 内容,我要怎么把照片扔过去?

然而昨天跟李老师聊天提到 ffmpeg 可以直接把照片转换成视频。想了下这样我就可以用 Plex 直接播放 HDR 视频来看这个效果了。

ffmpeg -i DSC_4587_edit.avif -vf scale=4096:2160 -framerate 0.05 output.mp4

试了下效果确实不错,果然手上最合适的 HDR 设备就是索尼电视了。

直接播放就可以了,Plex 标记出来了 4k HDR 属性,视频信息可以看到 Rec.2020 色域。拍出来的效果也很接近观感。

吐槽

很讽刺,我为了在电视上看 HDR 拍摄的照片,竟然还需要先把图片转换成视频,这真的很讽刺。

跟同事聊,感慨现在的 HDR 生态基本都是影视行业的厂商主导,照片行业其实并没有吃到显示设备更新的红利。这篇文章展示的照片是用 2014 年的 D750 相机拍摄,2018 年就已经有消费级 4k HDR 电视了(当时主要是打 PS4),所以其实硬件早就准备好 HDR 照片的展示了,但相关事情晚了至少五年才发生,感慨有点可惜。

内容的角度,我其实希望我能手动控制 Fallback 行为,一张精细制作的 HDR 内容 Fallback 到 SDR 上不一定有最好的展示效果,那么我不如手动制作两个版本的内容 HDR / SDR。这可能也是 HDR 不容易普及的一个原因。

希望至少各种 SNS 和图库(Flickr 之类)的应用网站等能够尽快支持 HDR 照片,让大家能够更好利用起手上的 HDR 显示设备吧。

当然最后总结,我也可以反驳最开始提到 Z8 评测视频里的观点,HDR 照片不再是特定设备的专利,任何一张现代数码相机拍摄的 RAW 图都可以处理成 HDR 内容,这个过程也不需要我一定有个 HDR 显示器用来监视输出效果。同时在展示层 Chrome 基本解决了大多数平台的显示效果问题。虽然整个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可以说,Adobe 的这个功能更新是让 HDR 照片处理下放到普通消费者环境的第一步。